详细内容

孩子喜欢恶作剧怎么办?

孩子喜欢恶作剧怎么办?


  把电动车的车钥匙藏起来,让你着急;洗完澡故意把整个卫生间弄湿,哈哈大笑。你急着要上厕所,但孩子却故意躲在卫生间里把门锁上,任你怎么叫门都不理……孩子的这些恶作剧,作为父母的你,经历过吗?是不是有时觉得好笑,有时又无比头痛呢?

  近日,网络上一则电梯监控视频刺痛了很多人的心,5岁男童的恶作剧,让2岁女孩付出生命的代价,这引起了大家的争论。在网络中流传的视频里,三个幼小的孩子一起搭乘电梯。其中,5岁男孩跳起来按亮了18楼的按钮。当电梯到达9楼后,三个孩子走出电梯,但按亮电梯的男孩却迅速将两岁女孩抱回电梯,并关上电梯门。独自留在电梯里的小女孩吓得不停拍打电梯门。18楼到了,小女孩摇摇晃晃走出电梯,消失在监控中。最终,小女孩从18楼坠落身亡。

  关于孩子恶作剧伤人的新闻也屡见不鲜。如2013年4月,连云港男童模仿动画片中烤羊肉的情节,将同村两名小伙伴绑在树上,并点燃地面上的杂草,造成两个孩子被严重烧伤;2014年6月,两名顽童将天台上堆放的杂物逐一砸下,一个砖块飞落击中一名女士头部,造成其当场死亡。

不少人吐槽都遇到过顽皮的孩子你身边有爱搞恶作剧的孩子吗?不少人表示,平时也遇到过调皮的孩子。只不过这些孩子的顽皮行为并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才没有被放大,但他们确实给身边的人带来了不便与麻烦。

“小区里男孩多,还喜欢成群结队。一次,也不知道是谁出的主意,把楼下停着的自行车的气门嘴拧松了,骑着骑着轮胎就瘪了,只能推着走。”王先生说,看见了也就训斥一下,看不见也就这样了。

刘女士也称遇到过同样的糟心事儿。“有几回坐电梯,在一群孩子后面,就差一点赶上,之后就看电梯上去,每到一层指示灯亮一次,然后下来时也是每到一层停一次,她足足等了十几分钟。电梯门开了后,几个孩子一哄而散。”

一、什么是恶作剧?

大多数情况下,孩子的一些顽皮行为被大人们看作是天性使然。所谓恶作剧,就是故意与他人开玩笑、戏耍、互相捉弄的行为。恶作剧最基本的形式即是故意使他人陷入窘境,并在旁观赏他人尴尬、吃惊、惶恐等等寻常难以得见的情绪表现,借此满足行为人个人乐趣

二、为什么孩子会恶作剧?

一般聪明爱表现的孩子、经常被父母和他人忽视的孩子、父母过于溺爱和放纵的孩子、喜欢模仿的孩子以及个性偏激喜欢攻击的孩子喜欢恶作剧。这些孩子喜欢进行恶作剧,主要有四个原因:首先是好奇心:儿童1岁以后,开始有了自我的觉察,同时对外界社会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去探索和尝试。其次是模仿:儿童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在学习和模仿的过程,当看到一些“好玩”的行为的时候,儿童就会有想要模仿的冲动。再次是获得关注:儿童都有希望获得父母和他人关注和赞美的需要,通过一些“恶作剧”行为,能够让其他人关注到自己,认可自己的“能力”。最后是满足感:爱玩也是儿童的一种天性,一些儿童认为“恶作剧”是一种游戏,觉得很好玩,在游戏的过程中获得快乐感和满足感。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来看,每个人的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构成。本我遵循的是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超我遵循的是道德原则。喜欢“恶作剧”的孩子的人格特征是自我很突出,超我很缺乏,因此导致其行为完全由自己的喜好和快乐所决定,忽视别人的感受,不考虑是否符合社会的道德准则和法律法规,不考虑其行为的社会后果。可见,喜欢“恶作剧”的孩子主要的问题是其社会化过程滞后,这与家庭教育有直接的关系。

三、家长怎么办

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家长扮演着第一引导者的角色,要担首要责任。此外,家长还具有对孩子进行安全意识教育的责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这名5岁男孩的家长早早对他进行安全教育,他就会意识到把一个两岁的小女孩困在电梯中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情。

那么当孩子喜欢恶作剧时,家长如何做呢?大多数顽劣孩子的行为养成,都是家长缺乏安全教育和过度溺爱的结果。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家长一方面要屏蔽掉充斥在孩子身边的不良信息,排除孩子对危险行为进行模仿的隐患。另一方面要以身作则,对孩子进行切实有效的安全教育。

1)不要给孩子贴标签。既不要认为自己的孩子很聪明,很能干,这样会纵容孩子。也不要认为自己的孩子心理和品行上有问题,是坏孩子,这样会打击孩子。

2)要多给孩子关爱。儿童期也是一个人的人格形成的关键期,作为父母,一定要抽出时间多陪伴孩子,多和孩子沟通,让孩子获得足够的爱和安全感。

3)要对孩子有意识的进行品德教育和行为规范。家长可以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懂得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什么是不正确的行为?做任何事情要考虑到其他人的感受,要考虑到后果,既不能伤害自己,也不能伤害别人。家长总为孩子收拾恶作剧后的残局,只会让孩子分不清是非黑白。

0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海屯路345号


乘车路线:乘坐公交113路、208路、C63到达海屯路龙院新村站下


咨询电话:0871-68350186


微信公众号

报名咨询


滇ICP备11003037号-1 云教ICP备0906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