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一年级语文下册—《小壁虎借尾巴》

21 小壁虎借尾巴

 

【教学目标】

1.学会“壁、墙”等生字,会写“捉、爬”等生字,掌握用生字组成的新词,会用部分生字口头组词,扩大词汇量。

2.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看图说话的能力。

3.理解课文的意思。了解壁虎、小鱼、老牛、燕子的尾巴的功能及壁虎尾巴可以再生的特点。

4.向学生进行礼貌教育。

【教学重点】

了解小鱼、老牛、燕子尾巴的功能。

【教学难点】

理解壁虎尾巴的功能及可以再生的特点。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投影仪、幻灯片(或挂图)4,壁虎、小鱼、老牛、燕子头饰4,棉线(或纸条)一段。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两遍。

  提问:从课题看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谁?什么事?

  2.小壁虎是什么样子的?(出示幻灯片或挂图)

  3.你读了课题后想知道什么?(为什么借?向谁借?借到了吗?)

 

二、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1.初读正音。自由小声读全文,不会读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你借助拼音,认识了哪些字?

  2.再自由小声读全文,注意停顿,不读破词和句。把你认为不太好读的句子认真读一读。(重点纠正停顿)

  3.读全文,找出含有“一”字的词,读准声调(一条、一挣);找出文中带有轻声字的句子(有“了、子、啊、呢、呀、着、啦”等字的句子),读出语气。先同桌互读,再站起来读。

  4.找出课文中插图的对应段落(第一幅对应第一、二自然段;第二幅对应第三自然段;第三幅对应第四自然段;第四幅对应第五自然段),按图指名读。

  5.读文中对话部分。找出文中的四次对话,同桌互读。(指导认识对话的标记是引号,引号内是人物的语言)“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句中“借给我”读重音,“行吗”是商量的口气,要表现出小壁虎难过、焦急但又尊重别人的心情。

  6.快速给自然段标序号,请几位同学站起来读,其他同学听后评议,纠正后再读,看是否有进步。

  7.齐读全文,要求正确、流利。

 

三、学习生字

  1.结合课文读一读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先画出再读)

  2.你认为这些生字中哪几个最容易记?写时要注意什么?(指导分析,一个字写四遍)

  :左下包右上。“爪”第四笔的捺要写平、写长些,能托住上面的“巴”字;“巴”的最后一笔起笔在竖中线上。

  3.你认为这些字中哪几个难写?写时要注意什么?

  :上大下小。上面左右各占一半,要写紧;下边“土”,要居中。

 

四、总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二、看图1,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现在我们按要求边看图边读课文边回答问题。

  小壁虎为什么去借尾巴?(出示图1)看对应段,边看图边说,读时用上“谁、什么地方、干什么”句式,齐读第一、二自然段。这里有一根线(或一段纸条),谁上讲台给大家做出“一挣”的动作?小壁虎为什么要“一挣”?(板书“小壁虎挣断尾巴”)

 

三、学习小壁虎借尾巴的经过

  ()第一次借尾巴。

  1.自学课文并思考:

  (1)小壁虎在哪里看见了谁?

  (2)她在干什么?

  (3)小壁虎为什么没有借到尾巴?

  2.在教师指导下,观察图2,并回答问题。

  板书:小鱼 摇着 拨水

  3.指导朗读:读小壁虎的话,进行礼貌教育。

  ()第二次借尾巴。

  1. 自学课文并思考。

  2.观察图3,学生直接回答问题。

  板书:老牛 甩着 赶蝇子

  3.指导朗读老牛说的话。

  4.按提示,进行看图说话练习。

  ()第三次借尾巴。

  1.通过阅读课文与观察图4,简要分析。

  板书:燕子  摆着  掌握方向

  2.从按提示看图说话,到独立看图说话,锻炼语言的表达能力。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分析课文,体会反义词:高兴——难过,明确事情的结果。

  (板书:长出新尾巴)

 

五、总结课文,重点概括这几种动物尾巴的作用

 

六、课后练习

  1.练习分角色朗读。

  2.填空练习。

 

七、作业:把这个故事讲给其他小朋友听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朗读是学生对课文理解认识的外化表现,因此,朗读应该是带有浓厚个性色彩的。所以在教学中,我没有让学生去模仿老师的朗读,而是让他们自己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抒发。

2.表达是培养学生思维、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创造各种表达的机会,激发学生表达的愿望。这样学生就会乐于表达,而且有内容可说,积累了语言表达方式。

[不足之处] 课堂前半部分学生表现得还好,可到后面学习课文内容时,学生就不在状态了。究其原因,我的设计没有关注学生的已有认知,没有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虽然本着“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备课,却忽略了学生主体,只想着老师如何去教,没有考虑学生。

[再教设计] 教学设计要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然后提升,使训练有一定的空间;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跳一跳,够得到,学得有兴趣。

0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海屯路345号


乘车路线:乘坐公交113路、208路、C63到达海屯路龙院新村站下


咨询电话:0871-68350186


微信公众号

报名咨询


滇ICP备11003037号-1 云教ICP备0906047